雷皓明律師

雷皓明律師

2024-02-20更新2022-08-24發佈

喆律法律事務所是由前新北、台中地院法官、前桃園地檢署檢察官和超過50名專業律師所組成的團隊,於全台設有6間分所,是您處理法律爭議的首選。

肇事逃逸罪:原來發生車禍離開現場的代價這麼大?

肇事逃逸罪:原來發生車禍離開現場的代價這麼大?
quotationmark image

肇事逃逸構成要件有哪些?肇事逃逸刑責有多重?如果對方車禍肇逃,或自己因為肇事逃逸罪被起訴應該怎麼辦?肇事逃逸不知情或是無人受傷也會成立嗎?想減輕刑責,律師告訴你:肇事逃逸和解對訴訟更有利!

quotationmark image

肇事逃逸:對方肇逃/被控肇逃怎麼辦?


肇事逃逸罪立法目的,是希望可以讓交通事故的當事人,能夠在現場協助傷者,以避免有更嚴重的傷害發生,更能讓當事人可以協調後續的賠償事宜。

遇到車禍的當下,如果能夠當下釐清當事人之間的責任歸屬,未來也能夠避免更多的責任歸屬爭議產生;而如果有人受傷,當下有人能夠協助傷勢處理或報案,也可以避免更大的人身財產損失,這也是肇事逃逸罪主要想保護的法益。

(一)沒人受傷也算肇逃嗎?肇事逃逸罪構成要件看這裡!


肇事逃逸定義,規定在刑法第185-4條:「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,致人傷害而逃逸者,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;致人於死或重傷而逃逸者,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。」

如果發生車禍對方沒有停下來,就算是肇事逃逸嗎?無過失的一方離開也會成立肇逃罪嗎?明明沒有感覺有撞到人,卻被控訴是肇事逃逸又應該怎麼辦呢?接下來就讓律師為你介紹肇事逃逸要件吧!

★肇事逃逸罪的構成要件:

  •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:例如汽機車或是電動車,人力踩踏的腳踏車就不算。
  • 發生交通事故:肇事逃逸要件所稱的「事」,僅限定於道路交通事故。
  • 須致人死傷:如果只有車體毀損,但是卻沒有人受傷或死亡,就不成立本罪。
  • 行為人逃逸:肇事行為人「知道」自己造成事故,卻還是逃跑離開現場

肇事逃逸罪4大構成要件

(二)肇事逃逸處理流程

發生了車禍,遇到對方逃離現場應該怎麼處理呢?如果是撞到人而被控訴肇事逃逸罪名,又應該怎麼樣來為自己爭取最佳利益呢?以下律師從兩個不同方向切入,來為大家說明肇事逃逸處理程序:

★對方逃逸怎麼辦?處理後要注意肇事逃逸時效

如果發生車禍遇到了對方肇事逃逸,建議當下除了盡可能記下對方車號,以及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、地點等資訊以後,盡快撥打110報案

接下來,如果在事故後找到了肇事者,就不能不知道肇事逃逸時效,肇事逃逸的「追訴權時效」,無論造成輕傷、重傷或是死亡,時效都是20年,如果事發後過了20年都沒有經由檢察官提起公訴,或是提起告訴、自訴,就沒辦法再追究肇事逃逸罪的刑事責任了。

★被控肇逃別緊張!誠實配合調查、盡可能和解

反過來,如果是某天接到了警局通知請自己去做警詢筆錄,或是收到了法院傳票,說自己有肇事逃逸之嫌,無論自己是不是故意?有沒有過失?都建議必須要好好處理,盡可能配合警詢筆錄的製作、出庭,並且誠實配合調查。如果面對這種狀況不知所措的時候,也可以找律師來陪同出庭。

另外,假如是怎麼樣都想不起來自己是什麼時候、在什麼路段發生了車禍,就必須要來了解肇事逃逸不成立的案例了。

肇事逃逸罪的立法,主要是為了避免有行為人知道事故的發生,又離開車禍現場的行為,如果駕駛人沒發現有事故發生,也就無法滿足肇事逃逸主觀犯意。曾經有幾件肇事人被控肇事逃逸,但是因為車內攝錄影像呈現駕駛在那個時間沒有眼神、車輛或是動作的停頓,最後因為肇事逃逸不成立,獲判無罪

交通肇事逃逸罪:除了被關還有這些責任!

肇事逃逸可能面臨哪些責任?

(一)刑事責任:肇事逃逸刑責

肇事逃逸會被關嗎?在過去,肇事逃逸罪的法定刑無論傷勢輕重,法定刑都在1年以上,但是從111年1月28日修法之後,汽、機車肇事逃逸刑責,依照程度不同分為2種:

  • 致人傷害而逃逸者,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  • 致人於死或重傷而逃逸者,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如果是肇事逃逸初犯,可能有機會獲得緩刑或是緩起訴處分;而如果是無過失的當事人,法律則是規定可以「減輕或免除其刑」。

★肇事逃逸罪可以撤告嗎?

肇事逃逸罪屬於非告訴乃論,也就是一般新聞媒體當中所俗稱的「肇逃公訴」,只要檢察官發現犯罪事實並啟動偵查,或是經由另一方當事人提起告訴或是自訴,都是無法撤告的。

(二)行政責任:肇事逃逸罰則

肇事逃逸的行為,除了在刑法有肇事逃逸罪的刑責以外,另外也會有行政責任,例如可能收到肇逃罰單或是吊銷駕照等行政處分。如果肇事逃逸一定要吊銷駕照嗎?肇事逃逸罰單最高是多少金額呢?這些肇逃相關的行政責任,規定在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第62條,如下表:

肇事逃逸行為種類相應行政責任
駕駛人肇事,但無人傷亡而未依規定處置。
  • 處新臺幣1,000以上3,000元以下罰鍰。
  • 逃逸者,除了罰鍰會再吊扣其駕駛執照1至3個月。
  • 駕駛人肇事無人傷亡,沒有儘速將汽車位置標繪並移置路邊,導致妨礙交通。
  • 處駕駛人新臺幣600元以上1,800以下罰鍰。
  • 駕駛人肇事導致人員傷亡,未採取救護措施、未依規定處置、未通知警察機關處理,或是任意移動肇事汽車及現場痕跡證據。
  • 處新臺幣3,000元以上9,000元以下罰鍰。
  • 駕駛人肇事使人受傷後逃逸。
  • 吊銷其駕駛執照。
  • 駕駛人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而逃逸。
  • 吊銷其駕駛執照,並不得再考領。
  • 不少人會好奇肇事逃逸罰單要先繳嗎?依據「一事不二罰」的原則,如果先繳交了行政罰鍰(肇逃罰單),在實務上可能會依法折算抵扣交通違規罰鍰,也可能在刑事判決撤銷行政罰單,但是吊銷或吊扣駕照則沒有違反一事不二罰的原則。因此肇事逃逸罰單無論繳交與否,都建議要在法庭上提出來讓法官知道,才有機會為自己爭取最佳利益唷!

    (三)民事責任:肇事逃逸民事賠償

    「造成死亡或受傷」是肇事逃逸罪構成要件,因此肇逃大部分時候也都會伴隨著民事的損害賠償責任。

    肇事逃逸可能會發生的民事賠償,包含身體上受損、財物減損或精神上的痛苦。例如:醫療費、看護費、維修器材費、交通費、勞動力減損以及精神賠償……等。

    肇事逃逸和解好嗎?處理車禍肇逃問題必看!

    看完上一個段落的介紹,我們可以知道肇事逃逸者可能會面臨刑事、民事以及行政責任,雖然肇事逃逸屬於非告訴乃論之罪,不管有沒有和解都一定會進到刑事訴訟的偵查程序。

    因為行政機關依法行政,民眾也只能依據事實,對於不服的處分來進行申訴;有關肇事逃逸的行政責任,只能依循行政救濟的管道,無法藉由和解而改變行政處分。有關於肇事逃逸和解,以下將從刑事、民事來分別探討:

    (一)刑事肇事逃逸和解:有機會獲緩起訴處分!

    網路上有許多關於「肇事逃逸刑責和解」的討論,律師要在這裡提醒大家:「肇事逃逸罪」屬於非告訴乃論之罪,就算逃逸與被害人達成和解,檢察官也還是會繼續偵查程序。不會因為和解而避免檢調單位的偵查,但是如果有達成和解,會更有機會爭取刑事「肇事逃逸緩起訴處分」。

    而車禍事故當中也很常見的「過失傷害罪」則是屬於告訴乃論之罪,如果逃逸者向受傷的一方提出和解的意思,就有機會不被對方追究過失傷害罪的責任!

    無論是被提告了以上哪種罪名,如果車禍、肇逃的和解書沒有仔細斟酌內容,後續也可能會有其他法律上的爭議!建議車禍當事人遇到肇事逃逸事件,可以申請鄉、鎮、市、區公所的調解,如果不確定可以如何來保障權益或減輕罪責,建議可以找肇事逃逸律師來為自己爭取最佳利益唷!

    (二)民事肇事逃逸和解:可能有哪些賠償項目?

    雙方當事人到鄉、鎮、市、區公所申請民事調解,可以向車禍的對方表達賠償意願來展現誠意,常見的肇逃和解賠償項目有以下幾種:

    • 醫療費用:因車禍支出的醫療費用,實支實付為主,需保留相關醫療單據。
    • 交通費用:傷者因為治療、車輛維修或是來往調解委員會、法院的交通費。
    • 看護費用:傷者經診斷需要有人照護,即使是親屬來照護,也有機會請求。
    • 財產損失:因車禍造成的財產損失,如車輛毀損或是車輛維修的相關費用。
    • 薪資賠償:若經醫生診斷「宜休養」,可以舉證請求休養期間損失的薪資。
    • 勞動力減損: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增加生活上需要時,可請求損害賠償。
    • 精神慰撫金:傷者可以向肇事者請求因為車禍而造成的「非財產上損失」。

    「肇事逃逸不知情」會被起訴嗎?會有罪嗎?

    本篇文章最前面提到了「肇事逃逸構成要件」,要件之一是「肇事人『知道』自己造成事故,卻還是離開現場」。反面來說:如果當事人不知道發生事故,就不會構成肇事逃逸罪

    雖然發生事故卻不知情的狀況非常少見,但是實務上也真的有發生過這樣的案例,只是舉證非常困難。可能必須要舉證事故當時行車紀錄器的畫面,來瞭解撞擊力道大小,車輛有沒有停頓等細節,才有可能說服檢察官並獲得「肇事逃逸不知情不起訴」的訴訟結果唷!

    因為肇事逃逸不知情而獲得不起訴處分的案例非常少,律師建議大家:如果碰上事故最好要妥善處理,才不會因為肇事逃逸而背上了刑責,又遇上行政責任等問題!

    以上是有關肇事逃逸罪的介紹,如果遇到了相關問題想要更進一步了解,歡迎點擊下方的按鈕免費諮詢,喆律法律事務所提供您最完善的服務並保障您的權利!

    免費法律諮詢

    最值得擁有的專業法律團隊!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,立即進行免費諮詢,讓喆律為您取得最佳利益!

    ※網站聲明:

    • 著作權由「喆律法律事務所」所有,非經正式書面授權,不得任意使用。
    •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,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,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。
    • 法令具時效性,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,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。

    熱門文章

    編輯精選

    最新文章

    免費
    諮詢

    logo

    聯絡我們

    02-2760-6180

    service@zhelu.tw

   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67號8樓之1(三信大樓)

    社群媒體